时间:2012-01-28 14:56:55 浏览:5051
1934年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气流牌小客车,首先采用了流线型的车身外形。1936年福特公司在“气流”的基础上,研制成功林肯和风牌流线型小客车。此车散热器罩很精练,颇具动感,俯视整个车身呈纺锤形,很有特色。流线型车身的大量生产从德国“大众”开始。
1933年德国的波尔舍博士设计了一种类似甲壳虫外形的汽车。波尔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甲壳虫外形的长处,使其成为同类车中之王,“甲壳虫”也成为该车的代名词。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,甲壳虫型汽车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产,并以一种车型累计生产超过二千万辆的记录畅销世界各地。对于追寻时尚、挥洒个性的成功女性来说,经典时尚的柔美、洒脱个性中的细腻不可或缺,独立自主的选择一样可以经受鉴赏眼光的评判,新甲壳虫显然是她们的最爱。2006年款新甲壳虫和新甲壳虫敞篷车,更为引人注目,外观充满更多神采和灵气,优雅的车身比例,圆润而流畅的线条,充满神采灵气的外观,炯炯有神的前后椭圆形大灯,诱人心动的多种明亮色彩,成为新时代新的经典之作。它卓越的安全性,完美的制造工艺以及大众汽车有口皆碑的品质,无不彰显了新甲壳虫是经典中的典范。 据了解,大众甲壳虫将在洛杉矶车展上展出各种版本的终结版,第一种说法是,大众汽车希望bubbleback的下一个设计更男性化,这可能意味着(仅仅是猜测)不会再有花朵状的装饰了。第二种说法是将在捷达平台上生产该车。
希特勒与甲壳虫
诞生
波尔舍于1931年画出了甲壳虫的草图,1935年制造出第一辆样车。但是投入量产却是在二战后。战后产量突飞猛进,10年后就庆祝100万辆下线了。“甲壳虫”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38年7月3日的《纽约时报杂志》上,美国人认为这辆车像“一只可爱的小甲壳虫”。从1967年起,这辆车在德国正式被称为“甲壳虫”,而之前该车一直被称为“大众汽车1型”。之后,这辆车在所有语言中都被称为“甲壳虫”。
1930年,前奔驰公司总工程师,费迪南德·波尔舍博士决心创建自己的汽车为普通民众开发廉价轿车。他招集了一批德、奥汽车界的精英,把基地建在德国汽车工业中心斯图加特(奔驰公司所在地)。1930年12月16日,保时捷设计公司正式宣告成立。
在此后的两年中,新生的公司一直在困境中挣扎。波尔舍仅用几个月时间,设计出了一款小型轿车,但无人愿意将其投产。整整两年里,只有汪达尔汽车公司购买了保时捷公司的设计,生产一款中型轿车。就在波尔舍陷于四面楚歌之时,一个意外的救星出现了。
1933年1月,一奥地利的流浪汉,一次大战中的德军下士当上了德国总理。他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,也改变了汽车的历史,他叫阿道夫·希特勒。在所有独裁者中,希特勒是个真正的汽车迷,虽然他一生没有学会开车。他早在因慕尼黑政变身陷囹圄之时,就提出兴建连接全国的高速公路,并让汽车在普通百姓中普及。希特勒上台刚刚11天,就亲自主持了柏林汽车展的开幕仪式,并对捷克太脱拉公司展出的风冷发动机轿车甚感兴趣。当晚,他邀请太脱拉公司总工程师莱德温卡面谈。会谈结束后,希特勒告诉莱德温卡,他设想中的“国民轿车”就应采用风冷发动机。不久,希特勒召集内阁和顾问们开会,专门讨论轿车普及问题。在谈到制“国民轿车”的时候,顾问们一致推荐费迪南德·波尔舍博士承担这项任务。
1933年秋,希特勒将波尔舍召至柏林。两人在柏林皇家饭店会面,尽情讨论“国民轿车”问题,双方真是一拍即合。希特勒亲笔画了11张“国民轿车”的草图,其中一张与日后的“甲壳虫”已非常相近,经过这次会面,希特勒对波尔舍产生了绝对的信任。“国民轿车”的设计全权委托波尔舍。
对于波尔舍来讲,一生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。况且他的小型轿车设计早已初具雏形。保时捷公司编号为Type12的小型轿车设计,在1932年由NSU公司出资,生产了3辆样车。后来由于NSU公司感到风险太大,停止了投资而夭折。新的“国民轿车”设计仍沿用了Type12的思想,只是体积缩小,价钱更低。
1934年6月,设计指标正式下达。希特勒要求波尔舍在28个月内拿出样车(这在当时是惊人的速度)。1935年柏林汽车展上,希特勒宣布了“国民轿车”即将到来的消息。在这里,第一次使用了“大众汽车”(Volkswagen)一词(这个词后来演变成一个不朽的商标)。
有了财政保证,波尔舍博士全力以赴,放手工作。他很明白,整个德国汽车业都在用妒忌的目光看着他,其中很多人甚至盼望他一败涂地。实际上,工作的进展确实比预期的要慢。为控制成本,新轿车必须采用风冷汽油机,当时的风冷技术还不成熟,一旦环境气温太高,或者发动机长时间连续工作,发动机就会过热,严重时甚至会烧毁活塞。为克服这一困难,波尔舍他们想尽了办法。当看到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后,他们只好采取临时措施,加大发动机散热窗口的面积,以消除过热现象。由于新车是后置发动机,又采用了流线造型,扩大的散热窗口几乎占据了整个车背,无奈之下波尔舍只好取消了车子的后窗。另外,希特勒规定价格目标也无法实现。使用便宜的铸铁可降低价格,但引起车重超标;换用轻巧的铝合金满足了车重的要求,但车价又“一飞冲天”。
1936年10月,三辆样车终于按时完成,交给德国汽车协会负责测试。经过5万公里的严酷测试,汽车协会给出了详细报告:在5万公里的测试中,新车坚固可靠,结构良好,出现的故障都不是设计上的问题,很容易修改;汽油与油消耗量都达到标准。驾驶操纵性能良好。总之,这辆车值得进一步发展。
这份报告极大地鼓舞了波尔舍和同事们的士气,也坚定了希特勒完成“国民轿车”的决心。1937年2月,在希特勒的授意下,波尔舍和希特勒的亲信维林组建了“德国国民轿车促销公司”,具体着手“国民轿车”的生产、促销的准备工作。当年晚些时候,波尔舍借助奔驰公司车身厂打造出了30辆原型车。这些车被称作“国民轿车30型”,进行了前所未有的200万公里测试。测试结果让整个德国兴奋不已。这台发动机排量不足1升,最大功率仅23.5马力的小车,公路平均车速达98公里/小时,乡间土路上的平均车速也有82公里/小时。但这些车实在太丑陋了,于是一个“恶毒”的绰号被加在了它们身上———“甲壳虫”。可人们发现“甲壳虫”一词具有惊人的“公关效应”,简单易记,朗朗上口。战后大众公司干脆把它作为“国民轿车”的正式名称。不久,波尔舍博士设计出新型高效率气冷风扇,发动机散热窗口终于被抢救了出来。带后窗型的编号为“VW38型”,VW是新车的官方名称“大众汽车”的缩写。后来投入生产的就是这种“甲壳虫”。
新车已经完全具备了投产的条件。希特勒决定在德国中部沃尔夫斯堡(或意译为“狼堡”)建立工厂。新工厂命名为“大众汽车”。波尔舍博士出任总工程师。1938年5月工厂开工,1939年7月投产。可不到一个月轿车生产就停止了,因为希特勒已经决心发动世界大战,汽车厂转眼变成了兵工厂。
1945年4月11日,英国军队占领了大众汽车厂,(Ivan Hirst)少将从瓦废堆中拣回发动机零件,自己动手制造了两辆甲壳虫车,喷上卡其色驶回英军总部,马上受到垂青,订单雪片示飞来,少将决定尽快使饶幸保存的甲壳虫车生产线恢复生产。
1949年,第一辆敞蓬甲壳虫车问世,成为产量最多和销售期最长的敞蓬车型,同年还推出商用小型客货两用车,1965年VW1600TL型甲壳虫车面世,两年后加配自动变速器的大众VW1600也相继问世,1979年,VW1302和1302S型出厂,使甲壳虫车造型有较大的改变。
1972年2月17日,第15007034辆甲壳虫车出厂,比福特T型车多一辆,取得全球产销量冠军的美誉,甲壳虫汽车已爬遍欧洲和美洲大陆。
甲壳虫(BEETLE)汽车在世界车坛上曾经诧一时,成为全球销量最多的汽车;除生物学家外,很少有人会喜欢黑不溜的甲壳虫,但谈起德国的甲壳虫汽车,许多人都会津津乐道,有人把它喻为最丑陋的车,也有人认为它是最可爱的车。
甲壳虫车诞生于3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战后的40-50年代才开始为普通大众所采用,在60-70年代就大行其道,80年代后人们仍然钟情于它,甲壳虫汽车已成为一款永恒的经典汽车。
当1980年1月10日最后一辆甲壳虫车离开生产线时,总产量已超过33万辆,在1985年10月17日由此可见甲壳虫车受欢迎的程度。
终结
甲壳虫1978年就告别了欧洲,当时大众汽车埃姆登工厂生产了最后一辆在欧洲制造的甲壳虫。现在,大众汽车为告别甲壳虫,将推出一款被称为“终极版”的特制车型,计划产量为2000辆。为了再现甲壳虫曾有过的辉煌岁月,车身将采用20世纪50年代最受欢迎的浅蓝和奶白色,还要配上白色全封闭车轮以及已经越来越少的甲壳虫专用镀铬件,沃尔夫斯堡的城徽也装饰在最后这批甲壳虫车上。作为历史上最经久耐用的汽车,老甲壳虫的时代就此结束了。
新生
也许大众公司的想法正如他们在广告里所说的那样“有的外形不可能再改进了”,“全世界2100万甲壳虫用户都认为这个外形不错”,但又如何解释新甲壳虫的诞生呢?我们看到大众在下一代甲壳虫的推出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。
正是因为它的形象太根深蒂固,你很难找到一款又时尚又能具备甲壳虫独特基因的新车型。而且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即使你找到了这样的车型,也不可能再造老甲壳虫的辉煌。而且从客观上讲,大众在有了高尔夫这个甲壳虫消费群体的“接班人”之后,也不应该再造同一定位的甲壳虫车型了。于是我们看到1998年开始在墨西哥生产并向全球市场推出的,基于高尔夫平台制造的新甲壳虫,用最新的时尚元素演绎了老甲壳虫的可爱形象,但市场定位已经不是老甲壳虫的平民大众,而是更有经济实力、追求时尚的消费人群。